置身事内

plus2047 于 2023-07-20 发布

这本书关于中国经济、房价,与每个中国人息息相关,所以书名「置身事内」。房价、政府以及政府参与经济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并不是简单的「政府土地财政抬高房价」一句话可以概括。

土地财政的大背景是,中国历来存在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财政平衡问题。改革开放之后,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而中国在九十年代初,中央政府财政困难。于是 94 年分税制改革,将部分税收收回中央。在这之后,地方政府仍然有经济发展的压力,但税收不足以支持。最终地方政府选择了土地财政作为出路。

土地财政最简单的概括就是政府垄断土地供应,卖地筹钱,并且主要依靠卖住宅用地,商业用地价格低廉。土地财政的问题大部分年轻人都明白,形象地说,高昂的房价埋葬了一代人的人生。但读过本书之后,我理解到这个问题的另一面是,中国近些年的高速发展也跟土地财政密切相关。政府卖地筹到的钱主要用于城市建设,尽管这其中存在损耗。广义来看,贪污腐败也是一种损耗。所以这个问题还是存在两面性的。

在 2018 年之前,中国如日中天的互联网公司,其融资主要来自美元资本,在美国上市。但是中国新兴的制造业企业,其资金很多来自地方政府。所以也可以看到,互联网公司总部聚集在少数几个超大型城市,但很多新兴制造业公司产业链却在二线城市兴起。

土地财政运行到今天,已经是明显不能承受的重担了。居民债务不必多说,地方政府本身也负担了高昂的债务。对于后者,简而言之,政府卖地赚的多,但投资花的钱更多。这一现象部分原因是官员偏好大项目、官员任期有限。

有一个思考一直得不到验证,一个国家的内债,除了最终被央行持有的部分、政府持有的部分,其余的部分只能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债务。而且,政府和央行持有的债务其实并不构成问题,央行可以印钱,政府欠债是问题但持债不是问题。所以所谓的债务负担越重,就意味着必然有一些人持有大量财富并放债。所以所谓的债务问题,本质上是贫富差距问题。

土地财政以及政府主导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既得利益者,可以追踪到一点蛛丝马迹。比如所谓拆迁户、近水楼台先得月拿到政府投资的单位、贪污腐败以及政府冗余人员。但我不清楚这些债务是完全被这些个体持有了,还是另有大头。

书中也提到了,中国地区之间人均 GDP 存在很大的不平衡,发达地区人均收入可以是欠发达地区的数倍。这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户籍制度,导致人口自然流动受限。作为对比,美国的州之间人均 GDP 就更为接近。

这本书开篇提到希望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宏观经济、新闻上的各种数字。读后确实有帮助,但距离看懂新闻还差了很多。需要更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