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

plus2047 于 2022-11-16 发布

比较著名的一本书。万历十五年,似乎是一个承平无事的年份,大明王朝表面上一切安好。这一年距离明朝灭亡还有 57 年。

我一向对为何政权注定消亡这一问题非常感兴趣。粗浅地想,维护一个争权一定是比创建一个政权要容易,但为什么王朝来来往往,历史的轮回总是不可避免呢?这本书又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个解答。

明朝发展到后期,文官系统成为这个帝国事实上的统治者。皇帝固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但实际上他已经几乎流于一个象征。如果他的行动不符合文官系统适应的规律,他会受到群臣的劝谏。也可以直白的理解,他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所听到的看到的一切,都是文官系统设计给他的。他的一切行动,也需要通过文官系统实施。在王朝的生命历程中,皇帝的权利越来越让渡给官员。万历清楚这一切,却无能为力,于是他选择怠工,二十年不上朝。

本书讲了很多文官们的文化道德。他们是孔孟信徒,以天下为己任,但当然又有私欲,做官是为了飞黄腾达。对此,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觉得他们的文化道德大可忽略。其一,我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今日的中国文化与昨日并无太大差异,而今日如果说一个官员做官是以天下为己任,很容易让人笑掉大牙。如果他真的一脸真诚的强调自己以天下为己任,我还会补充一句,这人自我洗脑技术真好。其二,他们怎么想的怎么说的并没有太大意义,最终他们怎么做的、造成什么后果,中国人都知道。

面对这样一个文官系统,文官之首的首辅张居正想要改革,即使是得到了皇帝的支持,也只能是以失败告终,甚至在死后被抄家。但张居正也像是一个缩影,一方面改革、劝谏皇帝节俭,但自己却极尽奢华。他到底相信那些孔孟之道吗?似乎并不重要。

回忆这本书的内容,会带有巨大的无力感。似乎王朝的灭亡不可避免,在那个时间点上,无论是皇帝,首辅,或者名将戚继光,再或者是任何其他人,都无能为力。文官系统以及一整套思想道德传统,是帝国赖以生存的神经,但又是缠身的疾病。

书中还有一个论断令我印象深刻,明帝国本质上是千万个村落的集合。今日的中国也常常令人感慨「同质化」。中国不是十三亿独立的个体,而是同一个个体复制了十三亿份。这可以有力的解释为什么中国人的生存压力总是更大。帝国仰仗着「读书人」靠道德、人治来统合巨大的人口。中央难以制作具体的法律,也不允许地方有过大的自主权。统治者的愿望也绝不是发展生产力,而是将人民维持在最低限度的温饱,然后「长治久安」。由于整个帝国靠道德通知,并排斥专业化,所以不可能开启现代化、专业化。

但也大可不必过于感慨中国文化不适应于现代。不妨尺度更大一点,第一,任何帝国的消亡在所难免,不仅仅是中华帝国。第二,历史的大多数时间里,中国就是靠这套文化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的。现在的一切分析不免有马后炮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