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唐浩明)

plus2047 于 2022-09-25 发布

全三册,比较大部头,断断续续读了大概有两个月。说来惭愧,我读的中国人传记、历史甚少,因此这部书收获颇丰。

这是一部历史小说。前言中作者提到,唯有借助小说题材,才能全面地反映出曾国藩所代表的人性的复杂,以及他戏剧性的一生。以小说题材来讲述这样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一方面,不可避免的引入诸多虚构情节。我在阅读本书时会去思考,有些情节(比如人物的思考、过于戏剧性的情节)不可能留下史料记载,因此一定是作者虚构的。虚构情节尽管不保证真实,但却令整个故事更加流畅。作者添加的情节,也会侧面反映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态度。

战争

主旋律的影视看多了,忘记了战争是多么黑暗的一件事。战争本就是一笔经济账,军队需要给养,因此必须攻城略地,烧杀劫掠。一座座城池在军队眼中就是粮仓。侵略者如此,本国的军队也是如此。中国历史上杀死中国人最多的,犯下最多罪恶的,当然还是中国人,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什么侵略者比我们自己更罪恶。战争之后,「休养生息」仿佛是恩赐。

曾国藩是晚清名臣,他最大的功绩是剿灭了太平天国。在我们的历史书上,太平天国运动代表了正义,清政府是注定消亡的。但在曾国藩眼中,太平天国是一群反贼。本质上,没有哪一方是正义的。曾国藩的年代里,清政府「气数未尽」而已。学生时代学习的课本上的历史,总会有「历史的大方向」,顺应时代潮流的一方是正义的。但实际上,或许不过是胜者为王。曾国藩年代的政权没有一个存活到今天,于是没有「正义的一方」。

可能正是因为小说的题材,才会感觉深切吧。

内忧外患

即便王朝将要崩溃,朝廷内部仍然是明争暗斗,完全不顾覆巢之下无完卵的道理。内有各地起义,外有列强,但官员之间、满汉之间、皇后与亲王等等,仍在明争暗斗。如果清政府上下齐心,说不定能够坚持过内忧外患。

但仔细想想,清政府最终也并不是被外力推翻,而是被中国人推翻的。跟历史上所有的朝代更替一样,它之所以被推翻,就是因为这个「系统」已经彻底腐坏,而不是因为绝对的资源匮乏、技术落后。

大到国家,小到公司,莫不如此。即使危急关头,腐坏的系统之内,每个人仍然只在考虑自己的利益,试图从这个腐坏的系统中为自己多榨取一点东西,最后整个系统连通其中的所有人一起走向灭亡。

曾国藩

最后再来聊一聊曾国藩。这部小说所呈现的曾国藩是一个复杂的人。

曾国藩首先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卫道者。他践行儒家思想,忠于清政府。尽管他有时会提到科举制度的不足,但其实他的一切功绩、荣耀也都来自科举制度、皇家的赏赐。他会说希望子孙后代过上平静的耕读生活,不要带兵,不要做官,但这种说法难免像是古代版的「悔创阿里 Jake 马」。已经建功立业的人,当然会说平静的生活或者专注学术更可贵。也很难从一部小说里看出来这多少是历史上的那个曾国藩的真心实意,还是小说作者的个人理解。

曾国藩外号曾剃头,因为杀伐太多。曾国藩杀敌,杀降,运用权术对付同僚,杀违纪的兵勇严肃纪律,对平民当然也不是悲天悯人。杀伐果断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因素,也让我们作为后世的读者更能看出,他并不是我们一般所理解的「正义」的一方,他只是那个乱世的一股势力。他维护他心中的「天道」,与现代普世价值不同,那个「天理」并不是以众生的福祉为首位的。儒家思想中的「天道」是什么,我们说不清,但也隐约理解。谦虚一点,我们今天的普世价值不见得比那个「天道」高明多少,我们没有资格去评判他和他的正义。

曾国藩最后一件大事是天津教案,他的处置正是我们历史课本上的「丧权辱国」的典型。但作为后世读者,不用作者点明,我们当然明白,那个时代的人游行示威争一口气,其实容易,上战场杀敌的不是这些人。屈辱的活下去,寻求富强,才是勇气。这种事情其实离我们一点都不遥远:一次次复习坚持考研看似有勇气,其实容易。真正直面自己,放下身段,才是困难的事。

本书末尾提到,曾国藩与同为晚清名臣的左忠堂一辈子互相敬重又常有摩擦,互不相让,但左忠堂还是承认,曾国藩在识人、培养人才这方面,要比左忠堂高太多。曾国藩以剿灭太平天国的战功著名,但他却并不擅长打仗。他甚至迷信有自己在就一定会打败仗,因此为了下属的胜利而主动远离。不擅长打仗却能以武功著名,就是因为他识人、用人。可以引申一下,可能做成一件事,甚至并不需要擅长这件事。有点像唐僧手无缚鸡之力,但却能取回真经。降妖除魔的是徒弟们,但取西经的功绩是唐僧的。这并不是什么不公:历史上并无孙悟空,但玄奘仍然取回了真经。孙悟空不是必须的,唐僧才是必须的。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曾国藩几次兵败,身处险境,还曾经兵败自杀。或许如果某次援军没有及时到达,或者敌人坚持一下,或者他投江自尽时没有忠实的仆人把他救上来,他早早就没了,只会是历史上那个时代募勇自救的诸多将领之一。所以,他的人生哲学是要把一半功绩归于上天。他还非常「因材施教」,他知道不能跟少年讲这个道理,因为少年正处在建功立业的阶段,正需要勇气。他却跟自己已经建功立业的门生去讲,劝解门生谦逊一些。

书中有太多启发,毕竟是大块头。古人读书常常一遍温习,古人写作字斟句酌。有机会可能会再读一遍吧。